兩星期前剛完成上一篇文章,沒多久便收到投行發布的報告,大力唱好港股地產板塊,建議買入一兩隻龍頭股份。其中一隻由低位18元升至目前27元,兩個月內漲幅高達五成。一般而言,股價通常早於研究報告出街前已反映消息,升幅早已被市場吸納。怎料才過了一段時間,該公司突然宣布發行80億元的可轉換債券,安排及協助交易的投行有望收取逾5,000萬元的承銷費。也難怪行內人早已將所謂「研究報告」,視為「銷售報告」(即 marketing report)。
不過,年初以來的IPO活動,加上這一單大型可轉債交易,某程度上反映出港股市場正逐步恢復其資金配置與融資功能,並重新吸引境外資金南下配置。儘管港股走勢與本地實體經濟呈明顯背離,但眼下來看,港股已然成為香港經濟(或某個人)的「救命稻草」。


結構性困境
香港當前面對的不再是週期性的經濟調整,而是一場長遠、根深蒂固的結構性困局。現時約有360萬人口屬在職人士,其中60%無需繳納薪俸稅,37%的納稅人口中,大部分為中產階層,而中產一向是標準的「付出多、回報少」群體。
然而,真正潛藏的風險,其實與競爭有關:一方面是AI技術的迅猛發展,另一方面則是人力與資金的南下壓力。因此,本地畢業生將需面對一個連過往幾代人都未曾經歷過的就業新環境,高壓與高風險並存。
一直以來,社會上有聲音批評香港過度依賴金融業發展。但其實,香港於金融領域具有天然優勢,其他產業在國際層面的競爭力相對有限。與其假裝多元,不如集中資源發展本身擅長的強項。因此,在金融政策上順勢而為、緊跟國際步伐亦無可厚非。儘管投票支持政策的人當中,有多少真正了解穩定幣及其底層運作邏輯,則是另一回事。
穩定幣政策
8月1日,《穩定幣條例》正式實施,象徵著香港邁向金融基建轉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根據財庫局披露,首批牌照將控制在「個位數」水平,目標是在年內完成發牌。
穩定幣的應用可為普羅市民帶來跨境支付便利,使用上如本地轉賬般快捷,更可大幅壓低交易、兌換和結算成本。簡單來說,這是FPS的一個全球化版本。
從政策角度來看,香港採納了「多幣種+價值錨定監管」的創新模式。只要有資產聲稱與港元掛鈎,不論發行地在哪裡,一律納入本港監管範圍。然而重點是:監管是否等同於安全?穩定幣是否享有存款保障?值得進一步思考,畢竟,仍有相當一部分資金及用戶對「被監管」態度保留,甚至抗拒。
進一步而言,若未來港幣在本地的實際使用比例逐步下降,一旦低於某個臨界點,金管局是否仍有需要繼續持有約4,300億美元作為港元貨幣制度的支撐?這亦可能對聯繫匯率制度構成長遠挑戰。
此外,傳統跨境滙款仰賴SWIFT系統,程序繁瑣、耗時1至3日,加上手續費高企。而穩定幣依託區塊鏈技術,理論上可做到即時、低成本的全球清算,其對傳統金融機構構成的衝擊將是全方位的。
目前市場消息指出,已有逾40家企業有意申請牌照。但十分現實的是,規模偏小或缺乏與政府關係者,恐怕難以成為真正的市場參與者。正如股市裡炒作與投資不同,買樓作為一項長期投資策略,眼光亦應更為長遠。
「北部都會區」
意思是,從長遠規劃來看,北部都會區的大規模開發代表政府正主導香港未來的宏觀發展路線。這無疑為整體經濟注入新動能,但同時亦撼動原有的產業格局。包括地產、市區服務業以至傳統工種,很可能都將面對結構性挑戰。
現時HIBOR水平偏低,按揭利率已低於住宅租金回報率,而內地新移民與學生湧入令租金市場持續活躍。不過從長遠來看,北部都會區大量住宅及產業用地供應可能導致供過於求,從而損害現有持份者的利益。
政府自上而下推動供應政策,未來十年間大量新單位逐步落成,將對地產及其相關產業造成長遠壓力。雖然政府致力以「金融+科技」作為雙軸帶動多元轉型,但實際配套及新興職位供應恐未能在短期內匹配需求,專業、中產及基層職位將面臨轉型與再培訓壓力。
「南金融、北創科」的區域定位亦為傳統行業帶來邊緣化風險,部分人才與企業或能受惠於轉型紅利,但行政及營運北移並不等同於經濟活力同步轉移,而實際職位增長亦有待觀望。
在這種由政府主導、節奏急促的局面下,本地市民更需保持清醒判斷、審慎選擇未來發展方向。
南下資金
截至2025年上半年,南向資金累計淨流入達6,946億港元,恒指年初至今上升19.1%,主力資金流向創新醫藥、新消費、科技等板塊。同時亦有大量資金流入內地金融股,因其高股息及 H 股相對 A 股的折讓,成為中資保險公司重點配置標的。
上半年港股IPO市場表現亮眼,共完成43宗交易,募資總額超過1,071億元,重奪全球集資金額首位。
作為一個體量相對細小的市場,資金流入對港股的短期波動影響往往呈放大效果。目前的上升趨勢,或更能反映資金流動,而非經濟基本面已有實質改善。
資金流動主導特性令港股本身具一定脆弱性。因此我一貫建議客戶,同時觀察股價走勢、成交量及預設紀律式買入/止蝕點,作為風險控制的核心工具。
理性面對挑戰
香港目前所面對的,是一場前所未有的結構性挑戰。穩定幣政策雖然開闢金融創新的新渠道,但是否足以撐起整體經濟轉型,尚須時間觀察。「北部都會區」的大規模土地供應,將可能重塑香港地產市場生態,但亦同時帶來極大不確定性。
在百業待興之際,香港股市「表面風光」的確成為暫時的「救命稻草」。
投資股市,即是參與符合時代發展與經濟趨勢的企業發展,可謂回報與風險並存。是的,過份依賴資本收益維生風險不小;但同樣地,在職場競爭日趨白熱化的今天,單靠工作收入,風險其實不相伯仲。
結構性問題需要系統性解決;但面對一個暫時無法徹底改變的環境,重點未必在於立即找到出路,而是學會調整心態與行動方向:避免淪為「人肉乾電池」,珍惜自己、照顧家人,穩步前行。畢竟,路,是人一步一腳印走出來的。
專欄作家: Tony Fung (tony.fung@sparccapital.com)
證監會持牌資產管理公司 Sparc Capital 的投資總監,擁有超過22年買方投資經驗。入行初期曾任金融及地產分析員,長期專注於股票和債券投資;近年則更關注讓人安心的投資策略及利率走勢。口頭禪是:「你真係知道自己買乜嘢?」
免責聲明(Disclaimer)
Sparc Capital(以下簡稱「本公司」)所提供的資料僅供參考之用,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邀約或要約。資料來源被視為可靠,但本公司不保證其準確性、完整性或時效性。投資涉及風險,過往表現並不代表未來結果。
投資者應根據自身情況,謹慎評估相關風險,並在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諮詢獨立專業意見。本公司及其董事、僱員或代理人對因使用本資料而直接或間接引致的任何損失或損害概不負責。
本公司為香港證券及期貨事務監察委員會(SFC)持牌公司,牌照號碼為 BPB9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