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刻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觀看最新揀樓影片分析!
2025年度的《施政報告》對樓市的著墨不多,市場期望的「購房通」、600萬元以下物業印花稅放寬至100元的措施雙雙落空。就連早前政府自行「吹風」、盛傳將會重推的「租者置其屋計劃」(簡稱「租置計劃」),最終亦未有納入報告中。究竟背後的原因是什麼?本文將為你深入剖析。


初次置業懶人包 【二手樓買賣程序】睇樓、雜費、查凶宅、簽約、按揭懶人包 【新盤2025】成交流程、按揭、折扣優惠、重點項目全攻略 【居屋2025】最新申請日期、四大屋苑分析、資產、入息懶人包 【租樓注意事項】租樓流程、租約、按金、印花稅全攻略! 【按揭保險費】深入分析四種保費計算方法、繳費形式注意事項! 【按揭利率】各大銀行優惠、回贈比較
租置計劃的歷史與背景
「租置計劃」最早由首任特首董建華在1997年其首份《施政報告》中提出。當時政府訂立了三大主要房屋目標:
- 每年興建不少於85,000個公營及私營房屋單位
- 期望在十年內,全港70%的家庭可以自置居所
- 將輪候租住公屋的平均時間縮短至三年
為達成目標,當時政府推出了五年賣地計劃,大幅增加私樓及公營房屋的土地供應。在此背景下,「租置計劃」應運而生,旨在讓公屋家庭能以合理價錢購買其租住的單位。計劃原預計在1998年初,可出售第一批約25,000個單位。
然而,其後香港受到亞洲金融風暴的衝擊,樓市下滑,該計劃最終在2002年由時任房屋及規劃地政局局長孫明揚叫停。在推行期間,全港共有39個「租置計劃」屋邨,提供了約183,700個單位供住戶認購,至今已成功售出約152,000個單位。
近年回收單位的銷售安排
近年,房委會為逐步減少租置計劃下未售出單位的數目,自2020年起凍結出租回收的租置單位,並將其納入銷售計劃中出售。此做法於2023年6月被恒常化,回收單位會繼續透過「居者有其屋計劃」(居屋)或「綠表置居計劃」(綠置居)出售。若在這些銷售計劃結束後仍有未售出的單位,則會在緊隨其後的「特快公屋編配計劃」中推售。
從財政角度看重推誘因
就在《施政報告》公佈前,多間傳媒引述消息指政府將重推「租置計劃」,甚至詳述細節,包括由房委會先挑選數條屋邨,在諮詢居民意願後再作決定。然而,最終希望落空。
從財政角度分析,政府將出租公屋出售,背後有其合理性。畢竟,公共房屋以低廉租金出租,當中包含不少補貼成本。翻查房委會的帳目,雖然截至2025年3月31日的2024/2025年度錄得92.45億元的綜合盈餘,並預計未來數個財政年度均能維持盈利,但維修及工程開支卻是沉重負擔。
若單獨分析出租公屋的帳目,維修費用更是一項龐大開支。在2024/2025年度,維修及工程開支預計為50.01億元,佔出租公屋全年總開支228.84億元的22%。房委會評估,未來數年這項開支將維持在總開支的21%至22%水平,每年涉及50至60億元。隨著公屋樓齡老化,大維修的開支將更為沉重。若能提早將單位出售,變相是將未來的維修成本轉嫁給小業主,從而減輕房委會的財政負擔。
香港房屋委員會財政狀況及公屋維修開支概覽
財政年度 | 總收入 (億元) | 總開支 (億元) | 綜合盈餘 (億元) | 出租公屋維修及 改善工程開支 (億元) | 出租公屋總開支 (億元) | 維修開支佔 公屋總開支比率 (%) |
2023/2024年 (實際) | 470.93 | 341.16 | 129.77 | 45.56 | 207.8 | 22% |
2024/2025年 (修訂) | 436.15 | 343.7 | 92.45 | 50.01 | 228.84 | 22% |
2025/2026年 (預測) | 578.87 | 424.52 | 154.18 | 54.7 | 251.76 | 22% |
2026/2027年 (預測) | 619.09 | 461.03 | 158.06 | 58.12 | 264.27 | 22% |
2027/2028年 (預測) | 480.69 | 394.38 | 86.31 | 57.67 | 272.24 | 21% |
2028/2029年 (預測) | 690.21 | 505.69 | 184.52 | 60.67 | 287.22 | 21% |
消息:管理與折扣問題成分歧
在近千億財政赤字的背景下,重推「租置計劃」以節省開支,絕對是合理的考量。因此,當特首李家超在《施政報告》中未有提及此事時,隨即引來媒體追問。
其後有政府消息人士指出,政府曾研究重推的可行性,但由於社會上對於屋邨管理權責及單位折扣率等安排存在較大分歧,因此決定暫緩,預計明年才會就此展開正式研究,並強調財政狀況並非最主要的考慮因素。而李家超在出席電視論壇時亦回應,指「租置計劃」有其存在價值,但目前未到需要做決定的階段。
總結
總括而言,雖然重推「租置計劃」能為房委會帶來長遠的財政裨益,但由於計劃涉及複雜的管理權責和定價問題,社會未有共識,令政府決定採取更審慎的態度,暫時將計劃擱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