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逆權運動後,管治威信蕩然無存的特區政府,特首林鄭月娥卻突然宣布一系列民生措施,包括研究推出「劏房租管」,並由運房局會成立工作小組著手研究。同時宣布尋找社福機構協助,運用「政府、機構及社區」(GIC)用地,加碼興建5,000間「過渡性房屋」,以紓緩低下階層住屋問題,問題是真的有用嗎?
根據《2016年中期人口統計》,現時全港共有92,700個劏房單位,裡面住有209,700人。他們居所面積細得驚人,平均每戶只有108呎,相當於比起一個標準車位的135呎還要細;然而租金卻高達4,500元,相當於平均呎租42元。
香港劏房有幾細?
這個呎租,基本上已等於藍籌屋苑之首的「太古城」租值。「太古城」平均呎租正正就是42元,附近「康怡花園」徘徊於40元左右。如果去到九龍區「黃埔花園」、「麗港城」及「美孚新邨」則介乎33至37元之間。更重要一點,劏房呎租42元是三年前的統計,隨著時日推進,有理由相信今天的劏房租金應該更高才真。

但「劏房」價格如此高昂,為何這批小市民還要屈就捱超貴租金?答案不就是他們等極也上不到公屋單位,苦無出路下唯有將價就貨,降格住得更細。所以當今天政府說推行「劏房租管」,潛台詞就是跟這批「劏房住戶」割蓆,告訴他們未來上公屋更加無望。政府愛莫能助,對他們只能繼續實施「拖字訣」。
還有一點要記住,林鄭只是說「研究」。「研究」這兩個字,的確可圈可點,過往不知有多少政府政策「研究」後胎死腹中,又或者「研究」多年後才付諸實行。始終過去政府實在太多善於玩語言偽術的例子,今天的記者會也不得不過濾一番。
「 林鄭 新十招」

「林鄭新十招」(預計年增$100億經常開支;過百萬人受惠):
改革長者生津 | – 合併普通與高額長者生津,每月津貼將劃一為$3,585,即原有高額津貼金額 – 長者資產上限劃一提升至$50萬 |
$2乘車優惠由65歲以上擴展至60歲以上 | — |
政府和你供低收入人士MPF | – 月入$7,100以下人士,原本只由僱主代供5%強積金,未來政府將額外代供5% |
劃一勞工及銀行假(將分階段進行) | — |
提升政府外判工福利 | — |
非公屋、非綜援低收入津貼 | – 輪候公屋超過三年可獲生活津貼 – 非申請公屋、無綜援的低收入家庭亦可獲生活津貼 |
研究針對劏房推行租務管制 | – 運房局將成立工作小組研究 (細節待公布) |
過渡性房屋目標提升至5,000伙 | – 由三年10,000伙提升至15,000伙 – 運用GIC用地,並與社福機構合作發展 |
失業生活津貼 | — |
開工不足生活津貼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