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政府不斷預告經濟走下坡,經濟陷入技術性衷退,同時失業率飆升至3.2%的前提下,不禁令人聯想2020年的樓市岌岌可危。其中一個論點,是因小市民負擔不起高昂租金,租務市場失去強大支持下,樓價自然要失守,但這個情況出現的可能性有多大?
當政府不斷預告經濟走下坡,經濟陷入技術性衷退,同時失業率飆升至3.2%的前提下,不禁令人聯想2020年的樓市岌岌可危。其中一個論點,是因小市民負擔不起高昂租金,租務市場失去強大支持下,樓價自然要失守,但這個情況出現的可能性有多大?
逆權運動後,管治威信蕩然無存的特區政府,特首林鄭月娥卻突然宣布一系列民生措施,包括研究推出「劏房租管」,並由運房局會成立工作小組著手研究。同時宣布尋找社福機構協助,運用「政府、機構及社區」(GIC)用地,加碼興建5,000間「過渡性房屋」,以紓緩低下階層住屋問題,問題是真的有用嗎?
三房一套、近八百呎的單位,位處港島區,大家可以估下值幾錢租?答案是29,000元。這個價錢算平或貴呢?可以給你一個參考。類近單位高峰期租到32,000元,相當於今日回落一成。租金平絕整個屋苑三房一套,這個屋苑就是在北角「城市花園」。
上回提及,長實推售北角「城市花園」時,因第二期餘下八幢單位,正值《中英聯合聲明》後的1985年推售,當時信心危機導致樓價滑落。在這個暗黑的香港地產時代,長實卻收到一個足以逆轉轉乾坤的消息,究竟發生什麼事呢?
昨天我們看過了「城市花園」的租盤,忽發奇想,究竟這個皇牌屋苑的由來是怎樣?一篇來自1986年的地產專題報道,解封了當時鮮為人知的「城市花園」往事,當時的報道,形容「城市花園」整個銷售是一個神話,究竟過程有多曲折離奇呢?
上星期,恒基在西半山的「THE RICHMOND」上載樓書,這個以蚊型單位主打的項目,出奇地引起谷友們熱烈討論,何以一個200零呎單位仍建有「露台」及「工作平台」,而這部份面積卻竟要計入「實用面積」售予小業主,不是有點搵笨嗎?
2019年的樓市要由逆權運動開始講起。原本以為上半年,樓市逐漸走出中美貿易戰陰霾,卻只是空歡喜一場;下半年社會運動發酵、中美貿易戰峰火再起,都將上升軌打回原形。回看2019,香港樓市上下半年走勢截然不同,跟港人心情一樣,都是大起大落,展望明年,樓市又是甚麼光景?
政府經常說覓地難,要壓縮未來供地量,最直接方法就是壓縮市場需求,但如何將需求預算合理地壓縮?每年長策會更新的「需求預算」報告是關鍵之一。
政府今日公布長策會的《周年進度報告》,受林鄭月娥調整公私營房屋供應比例至七三比所影響,年均私樓供應預測由去年的13,500伙,進一步下調至12,900伙,再創新低,相對2017年估算的18,000伙,減幅更為誇張......
區選結果迎來大家心情短暫興奮的一天,相信就算今日《胡.說樓市》跟大家討論負面新聞,也不會太掃興。自六月出現逆權運動,零售旅遊各層面開始受打擊,香港經濟也陷入技術性衰退,而政府剛公布的失業率也升至3.1%兩年新高,自然令人聯想對樓市有沒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