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Update】中小型單位回報重上4厘! 切勿忽視放租投資成本 (附影片)

【樓市Update】中小型單位回報重上4厘! 切勿忽視放租投資成本 (附影片)

立刻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觀看最新揀樓影片分析!

有人開始問,現在買樓出租是否重現吸引力? 因為中小型住宅單位的租金回報,再次進一步回升到超過4厘水平。與樓市高峰期時的回報僅2.5厘相比,數據顯示買樓收租開始有吸引力,隨著減息周期重臨,定存的吸引力逐步消退,這些因素均有利於收租客,但背後還有哪些考慮呢?

自己放盤自己話事!
本文目錄

初次置業懶人包
【二手樓買賣程序】睇樓、雜費、查凶宅、簽約、按揭懶人包
【新盤2024】成交流程、按揭、折扣優惠、重點項目全攻略
【居屋2024】最新申請日期、四大屋苑分析、資產、入息懶人包
【租樓注意事項】租樓流程、租約、按金、印花稅全攻略!
【按揭保險費】深入分析四種保費計算方法、繳費形式注意事項!
【按揭利率】各大銀行優惠、回贈比較

如果要清楚了解整個按揭攻略,可跳往以下連結,可以一文看清所有要知的按揭事項!

差估署數字: 中小型住宅回報已達4.1厘

當樓價尚未完全回穩,但由於高才通等專才來港,租樓多於買樓推高租金,導致本港租樓出現了「租金上升、樓價下跌」的奇特現象,直接把平均484呎的中小型住宅的回報,從以前的低位2.5厘反覆推高到現在的超過4厘水平。根據差餉物業估價署今年9月份的數據,現在中小型住宅的回報已達到4.1厘。究竟買樓收租是否已重現吸引力?有幾點需要注意,我們來計算一下。

促使資金重投租務市場因素

全面撤辣、放寬按揭

過去持有多於一個物業,需要繳付劃一15%的從價印花稅,但自從年初政府全面撤辣後,印花稅與自住買家看齊。購買一個300萬元以下的物業,無論自住還是投資者,只需繳付100元的印花稅。過去購買一個500萬元的物業,投資者需要支付75萬元的印花稅,現在已減少85%至11.25萬元。

政府在《施政報告》中將所有物業的按揭成數放寬至70%,這意味著買樓收租不僅沒有辣稅的束縛,還可以用較少的首期來持有收租物業。過去買樓收租自己需要支付一半樓價,向銀行借一半樓價,現在只需支付30%的首期即可。

定存減息、按揭成本回落

隨著本港銀行跟隨美國減息,定存利率從超過4厘回落到約3.5厘,某種程度上反映繼續把資金存放在銀行戶口的利息回報會逐漸消退;反觀,儘管本身沒有太多積蓄,但由於按揭利率回落至3.625厘,向銀行借貸的成本也不算過高。

以一個中小型住宅單位為例,最新平均樓價為529萬元,根據最新按揭成數,所需支付的首期將減少至30%,即約158.7萬元。然後向銀行借取70%的按揭,攤還30年,以現時的利率計算,月供約為16,888元。同一單位的最新租金為17,955元。換句話說,每月收的租金可以抵消供樓的支出,還可以有約千多元的盈餘。

如果自身沒有按揭需求,即將529萬元現金投資在物業上,所得回報會更豐厚,基本上每月可穩收17,955元;反觀以現時定存約3.5厘計算,每月只收到15,429元,無論怎樣計算,看來買樓收租都更划算一些。

例子: 中小型單位出租(484呎)

平均樓價$529萬
首期(30%)$158.7萬
按揭(70%)$370.3萬
按揭月供$16,888
每月租值$17,955

投資物業有何缺點?

雜費、維護成本、稅項嚴重蠶食回報

上述情況成立,是在未計算任何成本的前提下。首先,購買一個529萬元的物業,我們不用支付劃一的15%印花稅,但仍需支付基本印花稅,相當於樓價的2.25%,約為11.9萬元,加上1%的經紀佣金及律師費等雜費,這裡差不多要花費18.2萬元。

假設購買收租物業在沒有空置的前提下,這相當於投資客接近十個月的租金收入。還有後續成本,包括每年需繳付的地租及差餉,相當於全年租值的8%;以及需要繳付15%物業稅,每年大約需繳納30,825元給政府,這也相當於1.7個月的租金。

換句話說,表面上有4.1厘回報的中小型住宅,實際上投資者的收入會大打折扣,而且這還不計算任何樓價下跌的風險。這些前期成本及後續支出都是收租客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

例子: 中小型單位出租雜費(484呎)

平均樓價$529萬
從價印花稅$11.9萬
經紀佣金約$5.3萬
其他雜費約$2萬
共*約$18.2萬
*未計裝修、添置家具等成本,亦未計納空租及放租的經紀佣金

樓價下跌風險

市場上還有另一種迷思,就是租務回報高是否等於有投資價值? 2009年推動投資者入市,是因為低息高通脹引發的負利率環境,促使大家急於將資金投入實物,以避免資金被通脹蠶食。當時租金和樓價同步上升,但之後樓價的升勢凌厲,超越了租金,令回報回落。

至於今天要真正吸引收租客大舉入市,至少要看定存回落速度是否足夠快,能否迫使投資者尋找其他資產。當他們考慮尋找其他資產時,物業的吸引力就取決於成本的高低。租金能否再升到一定程度、以及樓價跌至某一水平,使回報能彌補前期成本及後續支出,此時物業就會成為投資者考慮的工具之一。


想知更貼身嘅資訊?

歡迎您成為《胡‧說樓市》嘅谷友!只要透過以下登記表格,我哋會根據您提供嘅資料及感興趣的範疇,俾最適合嘅分析同資訊您,如果有咩想知或意見,都記住同我哋講啊!

比較列表

比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