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部隨筆】「儲本金」的幻象

立刻訂閱我們的YouTube頻道,觀看最新揀樓影片分析!

一直以來,「租 VS 買」都是樓市熱門話題,最主要的爭論點是「租抵,還是買抵?」,而過去多年市場的論點都主要圍繞每月租金開支多,還是供樓利息多,因為兩者都屬於肯定不能收回的支出,但隨著近月樓市轉向,這個立論的盲點開始浮現。

本文目錄

初次置業懶人包
【新盤2020】成交流程、按揭、折扣優惠、重點項目全攻略
【二手樓買賣程序】睇樓、雜費、查凶宅、簽約、按揭懶人包
【居屋2020】最新申請日期、四大屋苑分析、資產、入息懶人包
【租樓注意事項】租樓流程、租約、按金、印花稅全攻略!
【按揭保險費】深入分析四種保費計算方法、繳費形式注意事項!
【按揭利率】各大銀行優惠、回贈比較

如果要清楚了解整個按揭攻略,可跳往以下連結,可以一文看清所有要知的按揭事項!

收不回的開支

假設一層$800萬的物業,借盡90%按揭,30年還款期,以目前新造H按封頂息率H-2.25厘計算,每月供款$30,863,同一物業每月租金為$20,000,驟眼看似乎「租抵過買」,但將供款拆開,當中$13,538用於償還本金,$17,325用於支付利息,後者才屬於支付給銀行,收不回的成本,這樣比較下,每月利息仍低於租金,故「買抵過租」,至於$13,538償還本金的部分,未來仍可將物業出售收回成本,故這筆開支可視為「儲本金」。這是過往最常聽到的說法。

「儲本金」的隱含假設

然而,提出這種說法的,卻忘記交代這說法的假設(Assumption),就是「假設其他條件不變」(ceteris paribus)。要理解這種說法的本質,我們必先拆解所謂「儲本金」的隱含意思,「儲」者即是你每月的儲蓄,將節約下來的金錢儲起來備用,擁有權全屬於你,而每月供款償還本金的部分,屬於儲蓄嗎? 不,這是你將支付上手業主的代價透支,攤分30年分期付款,換言之這筆本金是你為上手業主的「儲蓄」(因為賣方在出售一刻已經收齊所有款項,不會減少),而非你自己的「儲蓄」。

明白「儲本金」的隱含意思後,相信你亦明白這種說法的假設,簡單而言就是「假設樓價不變」,這種假設在樓市向好時,看似沒有犯駁,但在樓價轉向時,則不太對勁。換言之,買樓自住後你可以收回的並非每月償還的本金,而是你轉售後所收回的代價,亦即你每月償還的本金可換來的是物業擁有權,而非儲蓄。這時候要跟租金開支對比的,除了支付給銀行的利息外,仍有現時轉手所蝕的價格,還未計及買賣物業一來一回的雜費,如律師費厘印費、經紀佣金、居住期間的管理費及差餉地租等。

看到這裡,我們並非,亦絕無半點想證明「租好過買」,還是「買好過租」,只想透過解構「儲本金」的說法,提醒各位谷友,作為傳統投資工具,物業價格可升可跌,正如買股票或基金前,都必須先深入了解該投資工具的特點,再衡量負擔能力,有充足準備下,才能盡量減低風險。

常見的邏輯謬誤

市場上似是而非的說法多的是,例如「地價已咁貴,加上建築成本高企,發展商點會平賣俾你」,我們聽過最離譜的銷售伎倆是,「過去多年樓價年均約有10%升幅,今次你買呢個樓花,三年後沽出,帳面利潤已有30%,扣除雜費都可以有1X%利潤,即是你放一成首期,就可以換來1X%利潤」正常情況下,買賣雙方都想在交易中賺盡對方,如果早已確定三年後穩賺1X%,發展商又會否以此定價? 這是市場常見的謬誤,谷友聽到後要多加提防。

撰文: Henry

如果你有按揭申請問題,都可以向我們查詢

Roots聯絡表格
按揭物業類型 *

胡‧說樓市 X ROOTS按揭獨家優惠!

自《胡‧說樓市》專頁開通以來,我們不時收到谷友來訊查詢不同置業疑難,當中按揭是最常遇見的問題。有見及此,我們連同網上一站式樓按比較平台「ROOTS上會」找來獨家按揭優惠!《胡‧說樓市》谷友將尊享AI按揭評估,輸入所須資料後,可得悉自己的可負擔樓價,提升上會機率,而透過指定連結成功申請按揭,包括新盤、二手樓、村屋、新居屋、綠置居等,都有機會獲取最高$7,000的禮券獎賞,無論新按揭申請、轉按、加按都適用!

申請與領獎詳情,請按以下連結跳往:


想知更貼身嘅資訊?

歡迎您成為《胡‧說樓市》嘅谷友!只要透過以下登記表格,我哋會根據您提供嘅資料及感興趣的範疇,俾最適合嘅分析同資訊您,如果有咩想知或意見,都記住同我哋講啊!

比較列表

比較